欢迎光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汉川市委员会门户网站! 加入到电脑桌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咨政建言 » 建言献策 »

实施人才对接工程  服务“接轨武汉”战略

发表日期:2008-11-28   来源:本站   被阅读[]次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基础在发展县(市)域经济,县(市)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人才。如何促进人才工作服务县(市)域经济的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汉川市作为“1+8”武汉城市圈之一孝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力推进“人才对接工程”,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服务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人才兴市”和“接轨武汉”战略。在引进、使用、培养人才和环境等方面实现对接,建设一支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为市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搭建平台对接,引导人才向县(市)域聚集

武汉城市圈具有明显的人才、科教资源优势,武汉地区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人才资源丰富。汉川市与武汉市中心仅隔53公里,处于武汉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我们紧盯武汉人才资源,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搭建平台,大力开展引才引智活动,引进了大批人才。

面向高校“引”。按照市域经济民营化总体思路,立足汉川支柱产业发展,进一步盘活存量,明确供需信息,确定引进目标。开出高薪聘请、高奖激励、成果分成和建立本科学历以上人才最低月收入保障等优厚条件,定期到武汉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协商、联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引进人才、成果带进人才、技术入股拉进人才。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中介作用,多次举办人才供需见面会,共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30多期,为企业招聘各类人才5000多人。

拓宽渠道“聘”。鼓励用人单位通过项目技术合作,考察讲学、兼职等方式,聘请100多名专家学者到汉川兼职担任“星期天工程师”,柔性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多名,这些人才到汉川工作后,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和科技知识,在项目申报、招商引进等方面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省财政厅下派干部蔡晓青,在汉川担任科技副市长期间,积极牵线搭桥,共组织实施福星科技、长天科技、永和安等企业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项,项目总投资42897万元。

畅通信息“招”。结合省“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行动计划和我市接轨武汉的战略,推进我市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建设,参与、共享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依托市政府驻汉办事处设立人才服务站,广泛搜集人才信息,延展人才触角。近两年来,利用“汉川人才工作网”网络资源与武汉人才网实现信息对接,创建网上人才市场,面向武汉市场,开通人才引进网上“直通车”,及时收集、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吸引各类人才921人。

建人才特区“吸”。我市依托优势产业、优势项目,加快以东新工业园区、马口纺织工业园、福星科技工业园为重点的“一线三区”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人才工作特区”。同时,完善园区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将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按有关规定纳入成本核算。并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人才资源向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聚集。

二、“院企联姻”对接,增强县(市)域科研实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县级组织,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科研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好风须借力,近几年来,我市牢牢依托武汉城市经济圈科技资源,加强与武汉地区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联系,促进资源共享,加快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了市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挂靠外联科研院所。我市55家高科技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生产传统特色产品的民营企业联系省内外科研院校加强新品的研制和开发,定期请武汉相关院校的专家学者到汉川为他们辅导外贸知识。针对企业特点,确定了以钢丝绳、童车童具、轻纺产品为主的一批外贸出口主导产品。集中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大型国际经贸洽谈会,加强民营企业与国外客商的交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抢占市场。3年来,全市有45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约各类科技合作项目125项,落实86项,引进、转化新技术、新成果91个,企业增加直接经济效益7.5亿元。

开发科研项目、基地。我们积极组织汉川的企事业单位先后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发了一批科研项目,在汉川设立了一批科研基地。福星科技在孝感市率先同华中科技大学实行校企合作,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黎明钢构与中南建筑设计院,庆华藕业与武汉工业学院,湖北光通科技、湖北通达科技与武汉邮电科学院形成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开展“院士专家行”活动。20067月中旬成功举行“湖北科技创新院士专家孝感(汉川)行”活动,进一步促进院地全面合作,借智引智。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高级专家协会组织在武汉的科研院校11名院士专家深入到我市3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解难,把脉问诊,达成技术合作意向15项。2008年,我们继续服务我市“两线三区”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开展技术疑难问题、人才智力方面的问卷征集,积极与省委组织部、省高级专家协会联系,着力搭好企业与院士、专家之间的联系、交流平台。

三、人才培育对接,优化县(市)域人才队伍结构

县级单位的落后归根到底还是观念上的落后,科技上的差距。县级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固然存在地处偏僻、条件较差的因素,但思想和科技上的差距是最主要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武汉城市经济圈智力资源,大力培养思想超前、能力突出的紧缺人才。

解放思想学思路。融入武汉城市圈,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勇于拿来,善于借鉴、学习一切有利于本县(市)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因此我们提出“走出去”战略,多次组织市直和乡镇主职到武汉和城市圈其它县市学习考察,学习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利用与武汉市口区缔结为友好县市区的契机,从20073月底开始,每期选派3名优秀副科级干部到武汉口区的政府经济部门、街道,挂职担任局长(主任)助理,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学习。

专家讲座学科技。利用近邻武汉的区位优势,定期从省内科研院校聘请各类专家到汉川举办专业讲座、学术报告。近两年先后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省经贸委、省社科院的专教授到汉川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多达18次,参加学习的乡局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8000人次以上。

校企合作训人才。依托武汉市的高等院校建立若干个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委托代培、企校共建、对口帮扶等形式培养企业急需人才。2007年开始,在汉川举办民营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MBA培训班。前期由市委组织部、经济商务局牵头,通过深入民营企业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与华中科技大学联系,依托高校智力资源在汉川举办MBA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准备组织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50名参加培训。

四、环境优化对接,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动力

环境也是生产力,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良好的环境给人以前进的动力,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热情;筑巢才能引凤,良好的环境给人才搭建了温馨之家。近年来,我市将优化环境作为人才工作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重要举措来抓,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优化政策环境。人才工作融入城市圈,必须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我们紧紧抓住建设“1+8”城市圈和“两型社会”的需要,一是研究制定了《汉川市“十一五”人才规划》,为我市人才工作融入武汉城市圈作了总体规划部署。二是今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511人才工程”实施意见,从2008年开始,按五种不同类型,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培养各类重点人才1000名,其中市委、市政府直接联系和掌握100名各类优秀人才,按100200元分层分类给予津贴。三是对现有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并加以完善。在有关待遇、职称评聘、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方面形成完善配套的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允许用人单位把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按有关规定列入成本核算。

优化舆论环境。人才的需求不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近两年来我们积极营造“四尊重”的社会氛围,使民营企业人才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荣誉。2007年,斥资900万元重奖对汉川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共在民营企业发展170名技术骨干入党,推荐14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当选省、孝感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77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当选本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人才纳入每年的十佳人才表彰,近几年先后有8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受到表彰。

优化生活环境。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妥善解决人才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普遍盖科技楼,提供给科技人才免费入住,并对年轻单身人才生活补助进餐。福星科技高标准建成福星宾馆和高工楼,免费为高级管理员服务,对高级工程师家属,每月补助生活费200元,同时制定了子女优先安排就业,办理医保、劳保等措施。

上一篇:关于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集约高效用地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提升城市功能  打造武…
首页政协概况政协新闻领导讲话专委会工作咨政建言提案专栏政协委员机关建设互动社区学习资料